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
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
2022-12-9 22:32
朱標努力挺直腰桿,穩住心態,終於,他扛住了。
就不是壹千萬貫寶鈔嗎?
不就是區區錢財嗎?
身外之物,身外之物啊!
他用力甩頭,保持住冷靜。
還好先生提前領自己去了金庫逛了壹圈,等於是打了預防針,種了疫苗。要不然朱標還真怕抗不下來。
反正不管怎麽說,現在手裏捏著錢,想幹什麽就幹什麽,朱標覺得自己腰都粗了壹大圈,這就是財大氣粗的感覺。
他壹邊向母後寫信,說明此事,壹邊琢磨著幹點什麽。
別的不說,戍邊將士那麽苦,給他們多發點東西,改善點夥食,還有建學堂,這都是必須的。
另外也有不少邊軍士兵叫苦,說是娶不到媳婦。
朱標想起來,自己早早就定下了娃娃親,他是不愁婚事的,推己及人,將士們不容易,是不是可以出點錢,幫助大家夥成親?
朱標壹個點子接著壹個點子,思路非常清晰。其實這些年學了這麽多東西,還是有點用處的。
至少他知道馬皇後怎麽對待下面的工人,也知道父皇如何恩賞有功將士,甚至還知道商行的運行。
總而言之,朱標心氣非常高,他覺得自己有把握做成壹些事情了。
少年熱血,最是有沖勁兒。
可就在朱標忙活的時候,來自長蘆鹽場的沖擊,終於波及到了應天,各個衙門,都被驚動了。
首先就是負責鹽政的戶部,此前成立稅務部之後,戶部就失去了不少權力,只剩下戶政和鹽稅,而且稅務部還幾次要侵奪鹽稅,雙方妳來我往,鬥得不亦樂乎。
現在好了,長蘆鹽場把鹽價打到了地上,那些鹽商人人叫苦,鹽運使衙門維持不下去,虧本賣鹽,淮東的竈戶支持不下去,兩浙也出現了竈戶逃跑的問題。
總而言之,戶部焦頭爛額。
地方上也不斷上奏,說是竈戶逃亡,引起了許多問題,請求朝廷降旨,安撫人心。
只是令人訝異的是,壹向勤政的朱元璋,竟然毫無反應,明明當天就能批準的東西,竟然統統留中不發。
足足十天沒有動靜。
而就在這沈默的這段時間裏,第壹批長蘆的鹽,已經通過漕糧船只,送到了揚州常平倉。
官府開始售鹽了,不算貴,十文錢壹斤。
比起張士誠希望的五文錢,還要貴了壹倍!
可即便如此,也只有當下鹽價的三分之壹!
作為鹽商雲集的所在,揚州的鹽價絲毫不比其他地方低。
只是這壹次,鹽價真的崩塌了。
百姓沖到常平倉,購買平價食鹽,場面非常熱鬧,大爺大媽全都出動了,壹船的鹽,僅僅半天就銷售壹空。
負責銷售食鹽的官吏不得不壹再保證,不要著急,三天之內,還會有食鹽送進來。放心,價錢只會更低!
好容易把老百姓安撫走了。
當天夜裏,幾位負責常平倉的官吏,就被罷免了,甚至沒等到第二天,就讓他們趕快滾蛋。
隨後壹道命令下來,常平倉只能用於糧食售賣,食鹽不在其中。
“鄉親們,多謝大家夥了!我們十年前就追隨著上位,在軍中讀書,在軍中殺敵立功,後來到了地方為官,管常平倉。我們做事,壹不犯王法,二不害百姓。長蘆鹽場是準備建立平價鹽店的,由於壹時來不及,就放在了常平倉出售。為了盡早讓大家夥得到實惠,我們就幹了。現在丟官罷職,我們也問心無愧!”
“告辭了,回鄉種地去了!”
這幾個官吏說完,背起行囊,徒步出了揚州,向著定遠方向而去。
他們這壹番話,也基本把事情說明白了。
長蘆鹽場開始向外面出售食鹽了,低價優質的食鹽,迅速沖擊著食鹽市場。
百姓們自然是感到了歡喜鼓舞。
其實算起來,當下老百姓最大的花銷,其實就是食鹽,糧食能自己種,布匹也能自己紡,男耕女織,不愁吃穿,唯獨沒法自己弄來食鹽。
這也是歷代鹽鐵專營的道理。
現在好容易有了便宜的鹽,價錢降了這麽多,怎麽還不讓賣了?
這是什麽道理?
揚州百姓壹面去追尋那幾個常平倉的官吏,大家夥請求他們留下來,另外又有人去揚州府衙,直接詢問憑什麽不讓賣?
是什麽道理?
更有幾個老人主動站出來,要討個說法。
別的不說,當初陛下還沒渡江呢,我們都叫他上位,那時候只要有事,就能去找陛下,陛下不在,張相也在,偶爾還能見到李相公。
有什麽事情,都能跟他們說!
好容易鹽價下來了,還不許我們有點實惠嗎?
憑什麽不行?
要不要我們去應天,去敲登聞鼓,求見陛下,好好說說這事?
面對揚州百姓的憤怒,府衙撐不住了,立刻撤銷了公文,讓那幾個常平倉的官吏恢復原職。
至於出售食鹽的問題,他們也是同意的,但是既然是出售食鹽,就有鹽稅的問題,現在還沒有確當的辦法,所以……不過大家夥不要著急,等有了定論,壹定讓大家夥買到實惠的鹽!
好壹番安撫,總算讓揚州百姓暫時冷靜下來。
可是這壹番動靜,還是過了大江,傳到了應天。
許多報紙也都跟進,開始討論起鹽價的問題。
現在的鹽價到底貴還是不貴?
壹個人壹年十斤鹽,好幾百文,家裏頭有十幾口人,就要五七貫寶鈔,屬實不少。
畢竟百姓壹年的收入也就那麽多。
柴米油鹽醬醋茶,每壹樣都要花錢,光是個鹽,就占用了這麽多,其他的地方怎麽辦?民生還要不要顧及?
過去大家夥都覺得鹽價很貴,降不下來。
現在長蘆鹽場已經證明了,鹽價用不著那麽貴,幾文錢壹斤就可以了。
總不能是長蘆鹽場虧本賣食鹽吧?
有人還煞有介事弄到了從揚州買來的長蘆鹽,經過壹番檢驗,發現這些鹽幹凈,味足,比起市面的淮鹽還要好!
事到如今,沒有什麽好說了吧?
物美價廉,誰都知道怎麽選擇,為什麽還有人反對?
又到底是什麽居心?
面對種種議論,朝中再也沒有沈默了。
尤其是中書省的李善長,他早就知道要出事。
自從太子朱標去了北平,不斷有驚人之舉。表面上是太子,背後就是張希孟。
而張希孟這人壹旦做事,就是環環相扣,綿綿不絕。宛如長江大河,滔滔不絕。李善長是深有體會的。
果然,壹個鹽法,燒出了壹把大火,這壹把火還指不定燒到哪裏呢!
“既然是利國利民的事情,下面人怎麽就那麽不懂事,非要讓老夫為難,到底是什麽居心!簡直可惡!”
李善長在中書省議事堂大發雷霆,他要求禦史臺立刻徹查揚州官吏,弄清楚到底是誰,反對出售平價食鹽。
這事讓楊憲負責。
再有就是有關戶部,稅務部,還有鹽運使衙門,必須在十天之內,商議出壹個辦法,鹽稅要怎麽辦,新的鹽法要如何落實……
“胡尚書,妳可要多用心才是,陛下在盯著,天下百姓也在看著,我們無論如何,也要給悠悠眾口壹個交代。”
說完之後,李善長又自顧自嘆了口氣,“這把年紀了,扛不住了,要不了多久,老夫就打算回鄉抱孫子去了,就不能讓老夫過幾天安生日子嗎!”
李善長近乎抱怨的話,聽在幾個有為中年的耳朵裏,卻是另壹番光景。
李善長終於扛不住了,這老家夥要走了。
只不過他是真心要走,還是以退為進,這就不好說了?
他是暗示誰能幫他渡過危機,他就傳位給誰?
要是不幫他,趁機推他壹把,能不能踩著李善長的屍體往上爬呢?
面對著紛亂的朝局,種種猜測,不壹而足,人們也都在盡力權衡著,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……
可就在中書省還沒有結論的時候,有壹份來自禦史臺的萬言書,洋洋灑灑,送到了朱元璋面前。
禦史中丞茹太素上書……他這人文采很好,墨水也多,又引經據典,朱元璋乍看之下,都有點吃力。
足足看了壹半之後,老朱才大約明白茹太素的意思。
他認為太子年幼,尚在沖齡,只宜觀政,不宜有所作為。
鹽法幹系重大,千百年延續,不宜隨便標新立異,妄改鹽法。
不過念在太子年幼,不必懲罰,只要太子回京,選派賢德之臣,妥善教導,數年之內,必定能明曉政務,不負陛下苦心。
朱元璋捏著鼻子,看完茹太素的高論!
可真是高明地壹塌糊塗!
“誰讓他這麽寫奏疏的?誰讓他給咱拽文的?”朱元璋壹聲怒吼!
“郭英!”
“臣在!”
朱元璋道:“妳現在就去派人,把茹太素給鎖拿到詔獄。”
郭英點頭,正要轉身。
老朱又道:“拿著這篇奏疏,妳們看,裏面有多少不認識的生僻字,有壹個算壹個,壹個字壹板子!去吧,給咱狠狠打!讓這個東西知道厲害!”
郭英連忙答應,可他接過奏疏,才掃了壹眼,頓時就懵了。
聽朱元璋的意思,是要給茹太素壹點教訓,不是殺他。
可問題是他掃了壹眼,就有好幾個不認識的字。
乖乖!
這要是按照壹個字壹下,估計能把茹太素捶成肉泥爛醬,直接能做牛肉丸的那種,這不是讓他為難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