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第壹臣

青史盡成灰

歷史軍事

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,壹大壹小兩個孩子,緩慢前行。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,只有寥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

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

2022-12-9 22:30

  揭文安明顯是不了解張希孟是什麽人,只以為他會寫文章,是朱元璋面前的壹支筆桿子,年紀輕輕的小書生,縱然有些過人之處,又何足道哉?
  可這話千萬別跟渡江之前的舊人說,哪怕朱英都清楚,張希孟在財稅經濟上的造詣,遠比寫文章厲害多了。
  現在他寫壹篇文章,還要醞釀情緒,搜集資料,挖空心思,熬幾個通宵,才能寫出來。可壹旦輪到了商業上面,張希孟簡直手到擒來,沒有什麽鬼把戲能逃得掉他的雙眼。
  所以老朱在短暫震怒之後,就斜靠在椅子上,壹副自在仙人的模樣,只等著最後數錢,反正不會少的。
  揭文安還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,他竟然在短暫惶恐之後,還想著掙紮壹下。
  “張相,自從至正十壹年開始,戰亂不斷,反復拉扯,沖擊商路,損失慘重。商人本就很艱難了,幾乎無以為系,全仰賴上位恩典,方能起死回生。再有當下民生雕敝,如果課以重稅,不免盤剝百姓,與民爭利。而且就算少收壹些商稅,也只會藏富於民,讓百姓迅速恢復生機,也是上位恩典,下官,下官以為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情,並不不妥之處。”
  揭文安挖空心思,努力勸說,可是他的話在張希孟耳朵裏,簡直跟笑話壹樣,沒有壹條站得住腳,甚至幹脆就是相反的。
  不過這套說辭也並非沒有用處,至少歷史上的朱元璋就被忽悠了,在國初的時候,壹再降低商稅,尤其是有關鐵器的。
  道理也類似,老百姓要恢復民生,需要很多鐵器,朝廷少收稅,商貿繁榮,互通有無,老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……覺得有道理嗎?
  “主公,臣鬥膽請教,在戰亂關頭,商人損失不小,是不是利潤就會下降?”
  朱元璋怔了怔,他想說是,可很明顯張希孟的意思不是這樣的。
  “先生有什麽高見?”
  張希孟笑道:“主公,臣是覺得這種說辭,是個很巧妙的騙人話術。戰爭壹起,固然總體商貿會下降,生意會難做,但只要還有本事做生意的,往往都會是之前幾倍,十幾倍的暴利。”
  老朱略沈吟,立刻明白過來,“對!咱記得那個陳迪就發了大財,現在怕是有幾十萬貫的身價了!”
  朱元璋再思忖片刻,竟然恍然大悟。
  平時商路暢通,毫無遲滯,掙的就是個辛苦錢,想必大多數人都能理解。
  可是壹旦因為戰事,商路斷絕,有些很平常的東西,就會暴漲幾十倍,上百倍。
  這時候妳只要能弄到貨源,再順利賣出去,就不愁不發財,簡直坐在那裏數錢……揭文安這群人,顯然是神通廣大的,他們說生意難做,處境艱難,簡直就是放屁。
  農夫或許會害怕戰亂,可他們豪商巨賈,絕對不會害怕,甚至那些膽子大的,還會躍躍欲試,大發利市。
  朱元璋在商業經濟這塊,的確差得很多,被張希孟壹句話點醒,老朱立刻怒火中燒,勃然的殺機,直沖揭文安等人。
  這幾個家夥臉色都變了,瘋狂想著怎麽辯解,但是壹時間竟然理屈詞窮。
  但是這還不打緊兒,張希孟接下來的話,簡直把他們的祖墳都給揚了!
  “主公,如今的確是民生雕敝,但是如果說為了讓利於民,與民休息,就說減少商稅,這就不免有些欺負人了。在我們的治下,可不是什麽東西都沒有。老百姓壹旦分得土地之後,不管怎麽樣,都會有壹點余糧。這時候商人拿著百姓急需的農具鐵器,鍋碗瓢盆,磚瓦木料……百姓又會怎麽辦?自然是願意出高價!再有壹點,眼下農村還非常缺少寶鈔,百姓在吃糧之余,紅白事情,婚喪嫁娶,總還是要壹些寶鈔。糧多錢少,如果此時下去收糧,當真不知道要賺多少!”
  張希孟把事情說到了這壹步,已經不用他廢話了。
  在場的朱升和朱元璋,都是什麽人,又豈會不明白了!
  朱升咬牙切齒,忍不住哂笑,“很好,算計很精明啊!只要上位點頭,妳們就算是官商了,然後利用這條贛江航路,中飽私囊,大發利市,妳們算計真精明啊!”
  揭文安鬢角流汗,惶惶不安,怎麽會成這樣?
  明明算計很好的事情,怎麽就瞞不住啊?
  這時候老朱竟然又說了壹句,“不光算計精明,還貪婪吝嗇……妳們要那麽多錢幹什麽?妳們要錢也就罷了,還不舍得分咱壹點?狗膽包天了!”
  最後壹句,老朱簡直是用吼的。
  揭文安再也撐不住了,直接鋪在了地上,其他幾個人更是癱倒了,本想著來發財,卻沒有料到,這是進了鬼門關!
  “把他們拉下去!”
  郭英聞訊,立刻叫人動手,把這幾個人拖到了外面,根本不給半點辯駁的機會。
  尤其難得,張希孟竟然也沒說什麽,仿佛這幾個人的生死,根本不關他什麽事似的。
  事實也的確如此,這幾個家夥敢光明正大送上門,也著實是看扁了朱家軍的水平,壹群土賊,懂得怎麽收商稅嗎?
  還不是我們說什麽是什麽,只能乖乖被騙。
  “主公,臣在當初進入滁州的時候,就主張建立起征收商稅的體系,渡江之後,有關財稅的爭論也不止壹次,彼時無法統壹征收商稅,就暫時增設了度支局,總算收入。而事到如今,臣以為征收商稅的時機已經成熟了。而這條贛江航路,就是最好的征稅試驗場!”
  老朱在別的事情還算自信,可是到了商稅這塊,他雖然也努力過,但畢竟沒有天賦,能跟上思路已經很不錯了,斷然不可能有什麽創造性的建議。
  至於朱升,他只怕還不如老朱,畢竟朱元璋跟著張希孟讀了好幾年書,而朱升則是標準的士大夫教育,壓根就沒琢磨過這壹塊。
  “主公,其實這才是我們當下最大的問題,由於長期忽視商業,使得很多人壓根就不懂商賈之事。縱然是壹些略有了解的,也僅僅是知道怎麽斂財,讓他們為國理財,著實是有些難為人。而商業利益之大,能造就江西壹省的繁華,又豈是等閑!”
  朱元璋凝神深思,的確長久以來,都忽視商稅,現在該補課了。
  但朱元璋也深知壹件事,不管幹什麽,都要有人才。
  張希孟是懂這個沒錯,但是這麽長久以來,除了壹個寶鈔,張希孟也沒鼓搗出什麽東西……不是他不行,而是單純沒有配屬相應的人才。
  財稅的大權還都集中在戶部,這肯定行不通的。
  “這樣吧,立刻下旨,在科舉之外,加設,加設商業特科!”老朱沈吟道:“就是商業特科,通過考試之後,等同科舉。再加上壹條,不管什麽出身,也不管多大年紀,只要確實有真本事,壹律重用。”
  說到這裏,老朱再次沈吟,貌似他說重用,也沒什麽效果,畢竟衙門就那麽多,官職也就那些而已。
  上去壹個,就要下來壹個,必定是官場大亂,而且這壹次只要商業人才,幹脆增加壹個衙門算了。
  “給中書省下旨,建議他們拿出壹個方案,增加壹個尚書,專門負責征收商稅。要盡快把名單交給咱。”
  朱元璋的旨意終於下達,有關商稅的問題,從這壹刻開始有了徹底的轉變。
  這事情就是這樣,如果在國初的時候,沒有從頂層設置完善,到了後期,想要增加都會千難萬難,畢竟涉及到的利益太多了,多到足以讓人絕望。
  處理了此事之後,君臣收拾心情,調整狀態,明天就要去文天祥的故居拜祭,同時還要開工建立文丞相祠堂。
  文天祥的直系後人並不存在,但是文天祥弟弟的後人尚在,其中就有壹位,論起輩分,應該稱呼文天祥為伯祖父,此人年近七旬,短小精悍,穿著芒鞋,拄著拐杖,竟然是壹路辛苦跋涉來的。
  “文氏後人,拜見吳王殿下!”
  老人匍匐地上,大禮參拜。
  朱元璋急忙俯身,把此人攙扶起來。
  “文丞相乃是人盡皆知的大英雄,大豪傑,忠貞不二,舍生取義。如今咱過來要修建文丞相祠堂,老先生有什麽要求嗎?”
  “沒有!”
  老頭回答很幹脆,“我茍活在韃子手下,就已經愧對祖宗,又怎麽敢奢望什麽?如果吳王殿下確實要賞賜草民,就請殿下早日北伐,光復山河,告慰天上英靈。”
  朱元璋感慨點頭,“這個請妳放心,咱必定滅了元廷,這個時間不會太遠了。”
  老人臉上露出釋然的笑容,突然又道:“小老兒還帶著兩個孫兒過來,還請吳王收留,讓他們留在軍中吧!”
  老朱沈吟道:“妳把兩個孫子交給咱,妳不擔心嗎?”
  老頭咧嘴苦笑,“說不擔心是假的,誰讓他是文家後人,從小念著正氣歌長大……請吳王殿下不必心疼偏愛。小老兒有,有三個孫子,留下長孫支撐家業,孝養老人,這倆小的就舍給了國家!縱死無悔!”
  朱元璋深深吸口氣,忍不住點頭贊嘆,“不愧是文家後人!真有忠良遺風!”
  朱元璋心潮湧動,厲聲道:“拿紙筆過來。”
  接過大筆的朱元璋立刻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,遞給了老人。
  老頭千恩萬謝收下,卻又道:“還是要麻煩殿下,等北伐功成的時候,務必送壹份捷報給小老兒,我,我想放在棺材裏,帶去地下,給先人看看,讓他們在那個世界也高興啊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