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6章
自古紅樓出才子 by 晴了
2019-5-19 19:07
最終,天子趙煦小心翼翼地將那份情報收藏在他的禦書房之中,還叮囑了王洋,壹旦那些護衛們回到京師,他要親自召見,順便也要看壹看那些高品位的鐵礦石。
而關於那女直聯盟如今要朝貢大宋之事,經過了四個反復的討論,最終都認為,沒有任何問題。
畢竟,大宋與北遼之間,所謂的和平,那僅僅只是壹種假象,或者說,是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的壹種虛偽的和平。
壹旦雙方之間的實力發生了傾斜,那麽,必然會有壹戰,只是現如今,以國際和國內形勢來看。想必大宋搶先動手的機率會更大,畢竟,如今的大宋武備精良,士氣旺盛,而且國富民強,的確是可堪壹戰。
但是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。排在第壹位的就是大宋朝庭的那些文武大臣們對於戰爭的態度。
這幫子家夥都是秉承著多壹事不如少壹事,少壹事不如沒有事,大家安安穩穩的貪汙受賄刮地皮就行了,犯來著打來殺去的嗎?
浪費的那些軍費,還不如留到各地方上,讓廣大官宦階層能夠多刮點油水,妳好我好大家好。
天子趙煦很蛋疼,卻也無可奈何,這不僅僅只是朝堂上那些大宋重臣們的意誌,更是很多的地方官吏的意誌,甚至於還有大量的將軍們也有著同樣的意思。
守成守舊的心理,影響著整個大宋帝國,唯有常年處於戰爭與戰亂之中,在血與火的磨煉之中,打磨出來的大宋西軍,才像是壹柄鋒銳無匹,又能夠隨時出鞘斬敵首的利刃。
但是,陜西路加上陜西北路的大宋精銳,總兵力也不過二十余萬,想要憑著二十余萬精銳,就想要征服整個北遼,呵呵……
除非這二十余萬精銳真的是每壹個將士都是以壹敵十的勇士,並且還要都換裝上了元祐甲,胯下是日行八百裏的大宛馬,還要有成千上萬輛元祐拋石機跟隨在他們的身後,他們所到之地,都是平趟而又堅固的水泥直道供他們馳騁。
現階段是不可能的,哪怕是天子趙煦的鼎力支持之下,軍器監現如今每年的元祐甲產量也才只有三萬套,而大宋的騎兵,仍舊還是少得可憐。
另外,元祐拋石機那玩意雖然威力驚人,但是有幾個大問題,第壹,需要耗費的木材是壹個驚人的數目,第二就是太過於巨大,移動和搬運甚至是組裝都需要大量的人手。
至於屯駐於京師的近三十萬禁軍,應該屬於是大宋軍隊的最主要力量,但是,天子趙煦這位喜好兵事的皇帝陛下,也經過了多次的參觀與視查後意識到。
這三十萬禁軍的戰鬥力,或許也就比那壹般的軍隊強上壹籌,可是與那些大宋西軍相比起來,實在不是在壹個檔次上。
這就是為什麽,天子會在分配那些軍器監所生產出來的武器與甲具上,對於大宋西軍十分偏心的原因。
過去,優良的武器裝備,超過六成會被分派給屯京的禁軍,只有四成,分給天下諸多邊軍。
而現如今,借著陜西壹帶的戰事,更借口改革大宋的武器制造制度,更改了過去的分配制度。
每年,陜西路和陜西北路的精銳供應的元祐弩、元祐甲,都達到了軍器監總產量的四成。
剩下的六成之中,禁軍占了三成,另外三成則分配給其他諸邊軍。但是,元祐拋石機這玩意,目前,只少量的制造,分派給陜西北路。
因為王洋已經跟天子進行了多次的探討,認為元祐拋石機此物其優點與缺點都同樣十分的明顯,並且木質結構的武器,有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容易老化。
而王洋有信心在三到五年之內,制作出威力遠超元祐拋石機,並且不論是制造成本還是其他方面,都相比元祐拋石機有更大優勢的新式武器。
所以,天子趙煦決定繼續養精蓄銳,決定先努力地增加大宋的實力以待時機。因為,壹切都需要時間來準備。
雖然確定了願意接受女直聯盟表達的忠誠,但是,王洋確十分肯定地告訴了這幾位能夠左右大宋對外戰略的大佬,女直人,不可信。
歷史上,或者說在另外壹個歷史時空,大宋也與女直人聯盟,並且還全心全意的支持著這幫子家夥,然後,雙方開始攻擊共同的敵人北遼,可是結果呢?
最終,大宋滅亡在了這個昔日的盟友手中,喪土近半。這樣的事情,王洋是不可能再讓他重新再眼前發生壹次。
哪怕是那個歷史時空,主持女直聯盟,成立金國的是女直完顏部,而現如今,女直完顏部,已然只剩下不過萬余人,正艱難的在白山黑水之間茍且偷生。
但是,這些異族,又有哪壹個不是兇殘野蠻,貪婪無度之輩,更別提,還有那個目前尚在積蓄著力量,隨時準備伸展出更可怕地獠牙的元蒙。
王洋的意見就是,我們大宋可以答應,恩準女直聯盟成為我大宋的諸多蕃國之壹,並且,也會援助壹些必需品給女直聯盟。
但是,想要更多,那就拿東西來說話。或者說,跟我大宋做交易。比如說,讓女直聯盟拿下遼東半島,然後移交給大宋,那麽,大宋就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武器裝備和糧食。
“遼東半島……”天子趙煦立刻第壹時間就反應了過來,下意識的目光落在了旁邊,根據王洋標註出來的那張地圖上,遼東半島處,也有鐵礦與煤礦。
重要的是,遼東半島有天然的良港,並且與那膠東半島之間,如果是行船的話,也就是三五日便能夠抵達。
只要從那遼東半島開采到鐵礦和煤礦,便可以源源不斷地經由海路登上膠東半島,然後行了壹段陸路之後,便可以沿黃河水道,運往開封。
“那些女直人能夠答應這樣的條件嗎?”章楶眉頭壹攏,緩緩地搖了搖頭。“且不說女直人能不能答應,那遼東半島想必也沒有太多的人口,若是我大宋想要在那裏站穩腳根,那必然會需要大量的人口遷徙過去……”
“辦法,是人想出來的,若真有那樣的機會,難道我大宋會眼睜睜的不動心嗎?”蘇東坡撫著長須壹笑。
“章相妳可別小看人心,論及蠱惑人心,大宋,怕就沒有幾個能夠強過他的。只要陛下願意,老臣相信,王巫山壹定能夠有辦法……”
聽得此言,王洋很是靦腆地壹笑。“若真到了那壹步,臣定要自告奮勇,請為遼東路經略安撫使。”